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观察 > 正文

区域行业协同发展(区域行业协同发展的意义)

2024-04-22 20096 0 评论 行业观察


  

本文目录

  

  1. 怎样发展区域经济
  2. 怎样促进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
  3. 产业发展模式有哪些

(一)清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市场化进程

  

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型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走得快的地区,经济发展也常常走在前列。加快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清除体制性障碍,是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消除了体制障碍,才能加速市场化进程,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清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关键是解决产权问题。构建合理的产权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公司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更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股份制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我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得出的真谛。单一国有资本构成的国有企业,产权主体虚置,经营责任不落实,企业缺乏活力,运营缺乏效率。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切实解决产权主体法人化的问题,建立并完善出资人的责任机制和产权利益机制,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职业化建设,这是激活国有企业的希望所在。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重要的企业可以考虑相对控股和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的方法,多家出资主体的存在可以互相制约,这是规范股份制和公司制的基本要求。此外,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在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也可以而且应当向非国有企业参股。国有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它性质的资本融合,有利于国有产权的流动、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

  

2.调整所有制结构,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搞好国有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将有力推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在非公有制经济没有进入壁垒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处于趋弱态势,在这些领域,非公有制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国有企业要从这些领域退出。

  

(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大力发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企业竞争力大小最终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提高技术水平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渠道,依托科技交流合作及产业化中心,将科技合作方向向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鼓励各中心与大企业合作,参与国家技术引进、吸收和产业化,建立更多的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管理能力,加大制造业信息化的实施力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其次,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市场控制力。在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企业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其中,进行纵向一体化延伸时最好采用资本集中方式,尽量收购或联合现有企业而不主张新建企业,以防止重复建设。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尽量打破地区界限进行资本输出,开展跨地区和跨国经营。

  

再次,广泛开展与跨国资本的合作。与跨国资本合作,不仅可以使国内企业从国外获得资金、技术和优秀的管理模式,而且可以参与跨国资本内部全球分工体系,与跨国公司一起分享增长利益。为此,当前要加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制,组建开放式产权市场,兴办各类中外合资的产权交易中介机构,以一些合作基础好、技术水平高和产业化进度快的企业为依托,促进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三)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全力拓展城市功能。要充分发挥港、区、市(港口、开发区、城市)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和开发区的辐射能力,加快构筑经济区之间相连而成的城市经济带。

  

第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条件,构建现代物流网络要加大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构建创新的制度、机构和机制,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机制。如建立和完善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发展机制、联手对外招商机制、行业推进机制、有效的制衡机制等,以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经济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形式。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产业集群是指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其他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它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从而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有效发挥产业集群的强大优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典型的是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它们很大程度上依赖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作为产业链的环节,以保持企业和集群的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发展集群经济,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激活民营经济,推动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应整合和优化物流供应链。

  

在产业集群规划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产业集群能够在某一地区形成并非偶然,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是推动集群经济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各地可根据本地特性选择合适的产业,引入或培育出具有较强衍生能力的关键企业,通过该企业的成功发展,逐步衍生或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该地。政府机构应该以集群整体来看待区域集聚的企业群,培育高级资源要素,优化集群结构,尤其在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资源的培养方面,应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和引进加强资源上的优势,适当引导集群的规模,增强集群总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在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引进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改善集群结构。在集群群内企业行为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和规范竞争,促进合作

  

一、全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表现在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城市群一体化成为增强国家、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任务。

  

1、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交汇地带,已跻身成为全球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2、长三角一体化涉及三省一市的互联互通、要素自由流动和配置。从全国来看,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是建立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一体化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现代化引领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通过将长三角打造成核心引擎和重要“增长极”,带动全国发展。就区域发展而言,长三角一体化通过深化跨区域合作,形成一体化发展市场体系,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3、长三角一体化是区域协调的发展。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从区域层面来看,长三角一体化是三省一市的区域协调发展。从国家层面来看,将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一体化,以及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放在更加宏大的国家战略背景层面来看,则形成了东、南、西、北、中全国协调发展的态势。这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金融一体化先行,释放经济增长动能

  

金融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推动力,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应当发挥核心和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公共金融服务应当促进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互联互通。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是铁路、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市政、民政等公共服务的互联互通。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金融机构应当加强PPP等融资创新,大力发展公共金融服务。

  

2、企业金融服务应当促进区域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建立创新产业体系。长三角地区总部经济发达、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门类齐全,聚集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也拥有一大批具备市场潜力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企业金融服务创新,服务好区域内大型骨干企业,助力有市场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区域市场主体竞争力的提升。

  

3、个人金融服务应当促进辖内居民财富增值和消费升级。居民财富和消费是拉动内需的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促进经济国内、国外双循环发展意义重大。长三角辖内居民人均财富和消费均长期居于全国前列。金融机构应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资产管理和消费金融业务,促进居民财富增长和消费升级,从而拉动内需增长。

  

4、绿色金融服务应当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长三角一体化,应当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努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金融机构应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区域生态修复和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发挥集中化优势,贡献上海金融力量

  

上海作为全国和国际金融中心,应当发挥金融机构集中、企业总部集中、人才资源集中这三项集中化优势,为长三角一体化的贡献上海金融力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立长三角金融信息数据库

  

要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前提是建立大数据等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大数据主要分布在实体企业、金融科技企业、持牌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中,涉及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收入、消费、投资、风险水平等要素,有很强的隐私性和保密性。要打通这些信息,进而对其进行利用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要求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金融信息数据库。例如,在城市服务方面,可以将各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和相关企业的支付清算系统连接起来,实现通存通兑,便利市民在公共交通、水电缴费等城市服务领域的支付手段;在社会服务方面,可以通过金融信息数据库助推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异地养老、异地用工、异地医保结算。

  

2、打造在岸/离岸金融中心,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目前,上海已初步建立了以陆家嘴核心区为中心的在岸型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上海自贸区在改革开放政策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成为了建设离岸型金融中心的天然良港。上海应以建设在岸/离岸国际金融中心为新起点,建立以陆家嘴为核心的在岸金融中心,其职能包括人民币定价、交易结算、证券融资、大宗商品定价、资产管理等;建立以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为核心的离岸金融中心,其职能包括海外投资、离岸人民币定价、跨境贸易融资等。通过建立国际/国内两个金融中心,促进长三角吸引好外资,利用好内资,实现贸易投资的便利化。

  

3、大力发展科创金融,建立科创板生态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进步。上海应当借助科创板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科创金融,建立科创板生态,助力G60科创走廊建设和长三角科技企业发展。操作层面,可以以政府平台对接科创母基金和科创板的形式,对科创企业进行进行先期辅导和投资。对进入科创母基金的企业,通过跟踪辅导和服务协调机制对其进行专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科创板后备企业数据库。通过对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培育优质企业,为其在科创板上市融资提供便利。

  

4、重视供应链金融,促进产业升级

  

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存在大量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依附于供应链核心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这些中小微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对长三角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应当充分发展总部经济优势,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圆心,重视供应链金融,向上下游企业延伸提供金融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具体而言,就是要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存货融资以及信用贷款融资四项业务。

  

5、建立区域风险预警体系,协调统一监管机制

  

长三角金融服务的健康一体化发展,离不开区域联动的风险预警体系和相互协调的监管机制。上海应当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区域协调作用,联结三省一市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开展长三角金融监管机制的顶层设计,实现协同统一监管。同时,要基于大数据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议区域联动的风险预警体系,从源头开始就把控实质风险,形成市场监管、税务、公安、司法机关、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间的有效互动,形成全流程风控体系。

  

专一模式就是企业集中资源于某一项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孙子兵法·九地篇》说:“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兵一向,千里杀将”,对企业而言即集中兵力,选准突破口,赢得市场。然而目前中国很多中小企业仍没有摆脱“小而全”的格局,多面出击,结果毫无核心优势。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源有限等特点,很难进行多元化以分散风险,多元化对中小企业而言是陷阱而不是馅饼。将本身不太丰富的有限资源进行再分割,结果定将力不从心,顾此失彼。而进行专一化经营,提高专业化程度,更专心于某一细分顾客群,对该顾客群的需求特点、购买方式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能更好地为之服务。同时,由于经营的产品与服务单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简单,管理更加方便,资源更加集中,更有利于提高技术,进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很多中小企业纷纷采取这一模式。美国国民罐头公司就通过专一模式取得成功。该公司卖掉一些无关业务,只生产罐头。专业化经营使他们的技术获得提高,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也稳步上升,10年内资产由1.8亿美元增长到10亿美元。我国也有不少中小企业如杭州万向节厂就是采取这一经营模式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

  

当然,专一模式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因为专一模式过分依赖某种产品或技术所带来的某一顾客群,如果需求下降,竞争者大规模进入等因素导致市场剧烈波动,这些企业就会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因而企业在采取这一模式时一定要精心选择目标市场。一旦选定目标市场,进行某一方面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企业的资源就不能再用于其他途径。因而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企业的方向性问题,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与首要问题。中小企业要系统分析顾客需求特点、自身能力与资源状况、市场竞争强度及竞争对手状况,选取容易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目标市场并进行集中经营。

区域行业协同发展(区域行业协同发展的意义)

  

特色模式即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推出与众不同的但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特色模式重在特,即差异化,标新立异,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中小企业在行业内不过是追随者,不可能有向行业领先者叫板的实力。然而顾客往往最多熟悉一个行业的前几个品牌,如果没有特别的方法与措施,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并且留住顾客。然而,顾客是企业的利润源,企业必须想办法让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特色模式就是强调第一。特的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在顾客心目中就是第一。如果这个第一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形成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并吸引新顾客的加入。如美国七喜公司就巧妙地将自己宣传为“非可乐”,避开了与可口可乐及百氏可乐的正面交锋,销量大大增加,成为全球销量第三的软饮料。

  

但是,特色模式也有风险。特色模式首先要求市场足够大。有些产品或服务确实特别,但如果没有市场支撑,企业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如某企业在某市范围内发起的“寻找企业的同龄人”的活动,结果大跌眼镜,影响微乎其微,因为“同龄人”太少了。因而在实施特色模式时不能一味求特,特只是达到企业目标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时,要考虑投入产出的比较。有些产品或服务是不值得进行特色化经营的。如日常的价值不大的生活用品,如食盐、火柴等就没有特色化经营的必要,因为对于这些产品或服务,顾客更注重他们的便利性而不是其特异性。如果企业还在特字上下功夫,就会得不偿失。特色化意味着复杂化与成本的提高,当这些成本不能为新增加的顾客价值所抵消时,特色化就失去了它的原本意义。

  

中小企业单枪匹马往往既难与竞争对手抗衡,又难以及时很好地满足顾客要求。于是,联盟便成了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联盟模式即中小企业为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壮大自身力量而与相关企业进行纵向或者横向的联合。联盟既有纵向,即与供应商、销售商的联盟,又有横向,即与竞争对手的联盟。中小企业既可能与大公司联盟,成为大公司的卫星企业,稳定地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为其销售产品或服务,或者提供相关信息。中小企业更多的是与规模相近的企业结成联盟,进行联合采购、联合生产及联合销售。现代中小企业有足够的动力采取联盟的经营模式。首先,联盟可获得“1 1〉2”的协同效应。企业联盟后,尽管总资源没有增加,但在联盟企业内部,由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有资源可发挥双倍甚至多倍的效用,只要选准联盟企业,管理得力,协同收益远远大于协同成本。其次,可以获得稳定效应。现代企业最头疼的问题是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一种产品或服务今天还很畅销,到明天可能就会积压。而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主要是利益相关者,即顾客、竞争者、供应商、销售商、地方政府等。当企业结成横向或纵向的联盟后,环境变量就会大大减少,稳定性大为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再次,可能获得垄断效应。不仅大企业联盟能形成垄断效应,中小企业联盟的垄断效应亦很突出。由于中小企业更多的是地方性企业,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某一行业中小企业的联盟照样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而且这种垄断还可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因为这些企业的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中小企业就会积极与相关企业结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由于联盟的巨大利益所在,中小企业正在形成联盟热潮。但联盟也不是万能良药。也有不少企业因联盟不适而黯然淡出市场。因而,实施联盟模式也必须注意不要步入雷区。首先,联盟不能违背市场规律。联盟不是拉郎配,是有条件的,有基础的,即为对方所有的、占优势的资源并不为我所有,从而才有联盟的需求。再者,联盟只能是联合采购、联合生产、联合销售,而不能进行价格联盟。价格联盟是很脆弱的,没有基础的。中国家电业的几次价格联盟的破产便是很好的证明。其次,中小企业要不被拿住。拿住指过于依赖某一企业而降低侃价能力,加大经营风险。因而中小企业在联盟时一定要加强侃价能力。同时,尽管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但由于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信用体制尚未建立,企业失信现象还大量存在,联盟协议可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企业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与准备。


复制成功